那天早上刚到工作室,甲方电话就追过来了,说新开的锅贴店月底开业,牌子还是一片空白。我握着茶杯的手都出汗了——这玩意儿接地气得要命,搞太花哨显得假,太普通又卖不上价,愁得我午饭都没咽下去两口。
周一坐在电脑前,搜了二十几个网红锅贴店招牌。红的黄的满屏跳,要么像食堂窗口,要么像咖啡厅,看得我眼珠子疼。关掉网页直接下楼,拐进菜市场旁边开了十年的老店。油滋滋的玻璃窗后头,师傅手一抖一转,白胖锅贴滋响。我突然就明白了:设计得带烟火气,不能端着架子。手机赶紧拍下铁锅上跳动的油星子,回去当素材库。
周二桌上堆满废纸团。画龙凤太老气,搞极简像日料店。正烦躁,后厨群消息炸锅了——外卖撒了汤,锅贴底全泡软了。我盯着“脆底”俩字突然开窍:锅贴灵魂不就是金黄焦壳吗!当即把主视觉锁定在“脆”字上,铅笔唰唰勾出几何状裂纹,模仿锅贴底部冰花。纸揉皱了拓印纹理,扫描进电脑当背景图层,效果意外地真实。
周三试色卡调到头晕。照着照片用焦糖色,同事探头说像中药丸子;换成亮黄色,又像连锁快餐店。把手机拍的油星子照片拖进PS,直接用吸管工具抽颜色。微焦的棕黄打底,点缀油煎泡泡的金亮色,再泼一丁点辣椒油的红——调完自己都咽口水。
周四挑字体栽了大跟头。毛笔字太文绉绉,黑体字像说明书。打印机突然卡纸,师傅骂骂咧咧扯出皱巴巴的纸,褶子歪扭得特生动。我一拍大腿:字体就该有手写锅贴的笨拙感!自己拿马克笔在糙纸上写了店名,扫进电脑描边。笔画出锅铲的顿挫感,收尾处还故意留两滴墨渍,跟锅贴挂汁似的。
周五拿着设计稿美滋滋打样。外卖贴纸印出来,同事指着焦纹问:“这裂纹看着像锅贴糊了?”改!把粗裂纹打散成细密网纹;打包盒印上菜单,老太太眯眼说字挤成蚂蚁搬家。再改!放大字号空出行距——来回折腾三遍打印机,油墨味熏得我打喷嚏。
熬到周日深夜总算完活儿。递方案时跟甲方坦白:锅贴店设计得沾点油渍才够味,太干净反而吓跑食客。结果他指着门头效果图直乐:“这油星子溅得,跟我家铁锅一个德行!”后来路过他们店,看见玻璃窗上我设计的油滴贴纸都被油烟熏黄了边——嚯,这下真成“沉浸式设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