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这地方的好东西不少,但感觉外面人知道的真不多。我这人就爱瞎琢磨,看着本地几个牌子总差那么点意思,心里就痒痒,非得自己动手试试怎么把它们整得更“高级”点。说干就干呗。
高级感这东西,光在电脑前憋可没用。我揣上手机,就在辽源城里晃悠。从龙山公园看那环境,到早市儿感受那股烟火气,连矿工墓那有点历史感的地儿我都去站了会儿。为品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得扎根本地。我拿着手机咔咔一顿拍,也不是拍啥标准风景照,就拍那些小细节:旧砖墙上的纹路,街边老大爷手编的筐,小馆子门口热气腾腾的大锅…… 这些才是我觉得辽源的魂儿。
拍了一堆素材回来,我摊开一个本子,没规则就是乱画。根本不想啥电脑软件。辽源的山给我的感觉是敦实厚重,早市的烟火气又很活泛,我就在纸上划拉了几个笨拙但有点力度的方块,然后用弯曲轻松的线条绕着它们走。划拉来划拉去,好像有点意思了?这感觉跟我溜达时心里的感受有点像了——实在,但又不死板。我就把这最原始的手稿扫描进电脑了,管它好看不好看,感觉抓到了就行。
配色这块最容易跑偏。我刚开始整了个贼绚烂的模板,看着是热闹,但不对味。高级感怕不是花花绿绿堆出来的。我把拍的那些照片放电脑上,眯着眼使劲瞅。发现没有?咱辽源的色调,偏沉。矿山的深灰,老厂房的锈红,河水的灰绿,再加一点早市辣椒那种明度很低的酱红... 别的?别的通通删掉!我就定了三个主色:
配色越少越难搞,但也越容易显高级。
想着用个现成字体凑合下算了?不行。那些标准印刷体跟我的草图放一块儿,怎么看怎么别扭,不搭调!一咬牙,自己改! 找了个结构稳当点的黑体当底子,开始瞎琢磨。把我草图里那些笨拙有力的方块感,一点点揉到字体的拐角里去;再把那些轻松的弯曲线条的感觉,模仿着点在“撇”“捺”的末端微微带一下。这可费了大劲了,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改完看着顺眼了才过。折腾半天,整出来一套看着就像“土生土长但又有点设计劲头儿”的字。
草图形状、配色、字体,都折腾了个七七八八,往一块儿堆。初版做出来一看,我心里咯噔一下:完了,也太“朴素”了?跟那些闪亮亮的牌子比,好像灰头土脸的。当时差点没忍住又加点花哨东西。憋住了! 我把设计稿打印出来,贴墙上,离远点看。诶?怪了,越看越觉得耐看了。那份沉静的感觉出来了,该有的辽源特色那些小细节(比如字体拐角那一点点手绘感,那特别的低饱和红绿),在不喧闹的环境下反而更抓人眼球了。原来高级感,还真是得“收”着点儿。
品牌不能光有个标,得用上才算数。捣鼓名片、信纸这些小事儿,反而让我更明白“克制”的重要性。那深灰色当背景真够沉的,字都看不清。不行!赶紧倒过来,大面积用米白、浅灰这种浅底色,深灰色、深红就作为小面积的强调色,那一点灰绿做点缀提神。这样应用起来清爽多了,高级感反而加强了。还有个感悟:留白多点儿别手软! 以前老觉得空着浪费地方,现在明白了,空着的地方才让那些精心设计的小元素能喘口气,显得更金贵。
折腾一圈下来,最大感受就是:想做出点辽源自己的高级感,真不能照着北上广那种花里胡哨的抄。秘诀就那几步:老老实实去本地找感觉(别怕累腿),动手划拉找灵感(别怕手笨),用色要抠门儿(克制),字体最好自己整(有特色),堆一起觉得素反而可能对了(沉住气),应用时要讲究点儿留白和主次(别铺满)。高级不是贵,是找准自己的味儿,还得舍得做减法。做完了看着那套沉静、有根又有那么点小心思的设计,自己心里是舒坦的。你们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