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不是脑子一热搞了个设计小工作室嘛寻思着自己接点品牌设计的活。结果?头两个客户做完,反响平平,第三个直接黄了!我那叫一个上火,晚上躺床上翻来覆去琢磨:到底哪儿不对劲?说好的“设计改命”?痛定思痛,我把自己关屋里两天,把接过的单子、做过的方案,还有客户反馈(尤其是那些皱眉头没明说的),全拉出来扒了一遍。这一扒,乖乖,全是坑!今天就把我这趟踩雷的血泪史,掰开揉碎了跟你们唠唠,想避坑的可得认真听。
最开始可自信了,觉得品牌设计不就好看就完事了?第一个客户是开咖啡馆的小年轻,跟我一通比划:“要那种.....又文艺又有逼格,还带点萌,最好让人一看就想拍照发朋友圈那种!” 我一拍大腿:“明白!” 埋头就开始画。找了好多网红店参考,啥流行元素都往里塞:复古手写字体、小清新插画、极简线条图标...整得花里胡哨。结果稿子一交,客户沉默了老半天,憋出一句:“这感觉...跟我那胡同口8平米的小店,它配吗?” 得,白干!后来才懂,这玩意儿叫“定位模糊瞎跟风”,连客户自己都没想清楚店面调性,我更是一头热追潮流,设计再好看也是白搭。
吸取了第一个客户的教训,我想:得问清楚点!第二个客户是做有机农产品的夫妻店,大爷大妈挺实诚。我学乖了,提前问:“您这品牌想传达” 大妈说:“健康!真实!就跟咱家地里长的菜一样,不打药!” 我心想稳了,立刻开搞!设计了个特朴实的Logo:土黄色背景上一颗翠绿大白菜,字体用的贼粗壮的卡通体,满屏都飘着“绿色有机”“良心种植”的字样。自己越看越满意,多实在!结果?大爷一看直摇头:“大兄弟,这也忒土了...跟俺们二十年前化肥袋似的,年轻人谁看?” 我当时就懵了,只顾着表达“健康、实在”,完全忽略了客户的用户群体(年轻人)和审美需求。光顾着自己觉得“对味儿”,忘了谁才是掏钱买单、以及谁最终会用的人。
第三个客户是我发小介绍的朋友,搞潮牌服饰的。这家伙想法贼多,一开始说:“要酷!要炸!要让人一眼记住!” 我熬夜搞了个重金属质感的Logo,暗黑风字体带金属裂纹。他看完:“..酷是酷了,但好像少了点...亲和力?加点可爱的元素?” 我???行,硬着头皮在金属元素旁边加了点卡通笑脸。改完发过去,他又说:“诶,这可爱是有了,但不够性感!咱家衣服男女都能穿,得兼顾!” 那段时间我就像个陀螺,被他抽得团团转,设计稿前后大改了七版!定稿那个,四不像!啥风格都有点,又啥都不是。更惨的是,他后来自己印到T恤上发现贼难搭,又回来偷偷问我能不能再简化点... 这血的教训告诉我:没个明确的设计规范瞎改,累死自己也害惨客户!
上面那潮牌哥们的事儿折腾完,我自己也虚了。回去赶紧复盘,发现还有个致命问题:太追求“酷炫”,忘了“能用”。当时为了体现他那个Logo的“潮”,设计了个特复杂的渐变光效,用在海报上贼炫。结果他说要做小吊牌,我直接把Logo按比例缩小贴过去。好家伙,缩到指甲盖大小后,别说光效了,连基本轮廓都糊成一团,字更是看不清!还有一次,给他设计的品牌字体花里胡哨,他想印在纯黑色卫衣上,白色文字某些笔画细得根本印不出来!只顾着电脑大屏幕上看着爽,完全没考虑实际应用场景(小尺寸、特殊材质、不同底色),这设计就是纸老虎。
这个大坑,是我自己工作室差点踩进去的。搞了几个月,看人家大品牌都有个超级简洁的符号Logo,像耐克勾勾那样。我也心痒痒,觉得自己工作室也得整个高大上的!折腾半天,弄了个特别抽象的几何图形组合,看着挺“设计感”,跟人家说:“看,这是动态平衡与未来感的融合!”结果?别说潜在客户了,连我妈都问:“儿子,你这画的是个变形金刚碎片?” 光想着追求“高逼格”“独特”,可工作室明明接的是本地中小企业的单子!人家要的是懂生意、接地气,能帮卖货的,不是云山雾罩的“艺术家”!这Logo挂出去,估计直接能帮我“精准筛掉”目标客户。
这五板砖拍下来,总算拍醒了!现在接活,死守这几条:
上面这五点,真是我用真金白银和熬夜掉的头发换来的。品牌设计不是选美,是帮客户(还有你自己)在市场上抢肉吃!瞄不准、不实用、自己玩,都是作死。下次再有人跟你聊品牌设计瞎忽悠,你就把这5条糊他脸上!